石器时代和陶器时代的作品,旧石器时代的陶器
有网友提问:石器时代和陶器时代的作品,今天小编来回答一下
正确答案:错误
如果你对答案不满意,不妨看小编为你推送的这篇文章
010-35万英德岩山寨遗址岩背遗址发掘面积(受访者供图)
斩波器
燕山寨遗址墓葬陶器组合
鹿角
骨针
陶器
清塘遗址出土的蜗牛壳
铜斧
玉器
青铜矛
最近岭南考古又有新发现。英山寨遗址入选“考古。。”重大项目,填补了岭南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考古的空白。这一发现被写入今年的广东省。。工作报告。广州黄埔北头岭遗址、广州增城金兰寺遗址也被列入2021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这些岭南史前考古的新发现,更加生动地勾勒出岭南先民独特的生活场景,不断证明史前岭南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岭南正式进入一段历史时期。在之前漫长的岁月里,岭南的先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吃什么?穿什么?你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你使用哪种餐具?他们与岭北乃至中原的文明有过交集吗?这些问题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点。
近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多位考古专家。他们借助近年来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记述了从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岭南地区人民的衣食变迁和文明发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伟(除署名外)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人与野兽搏斗。食物依赖于原始的狩猎和采集。
2012年底至2013年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锁强在罗定市至郁南县南江河谷进行了区域考古调查,先后发现旧石器遗址60余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5月至8月,刘锁强带领六七名队员对云南磨刀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旧石器时代制作的石器近400件。
这些出土的石器主要有劈砍工具、手镐、手斧、刮刀等,其中劈砍工具的数量最多。这些石器比较简单粗糙,刀刃一般不规则。只有少数手斧有双面加工技术。从原始土层来看,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 ~ 60万年。这是目前广东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物。
从获得的考古资料来看,刘锁强判断,广东最早的民运活动应该是在古南江两岸20平方公里以内,食物是通过原始狩猎采集获得的。相对简单的石器制造工艺和权宜的石器,说明当时的古人生活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简而言之就是“靠天吃饭”。
与磨刀山遗址相比,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曲江马坝遗址发现了更多距今约13万年的动物化石,包括食肉鬣狗、熊、熊猫、老虎、狗、獾等;蹄奇的貘和犀牛;长鼻剑齿象、那马象、啮齿动物豪猪、老鼠、兔子等。其中出土化石数量最多的是鹿、牛、野猪等偶蹄类动物。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岩告诉记者,现场没有发现狩猎动物的工具,动物化石中也没有发现烧烤的痕迹;刘锁强也认为,以当时古人类制造的工具水平,很难捕捉到大型食肉动物,但原始采集和狩猎肯定是存在的。“由于火的利用率低,人们即使抓到了生吃的可能性更大。”
旧石器时代晚期:
鹿成为主要狩猎对象,出现了原始陶器和骨角研磨机。
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交替的时候,岭南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约25000 ~ 10000年前的清塘遗址
刘锁强主持了2016年至2018年清塘遗址的积极考古发掘工作。他介绍,这个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最多的是鹿,占80%以上,远高于马坝。“出现这种情况一定不是偶然,而是人们主动选择。人们猎鹿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和控制火,并且已经吃到了熟食。我们见过的很多动物骨头都被烧过,有的甚至烧得很透;除了各种鹿之外,我们还发现了鱼、龟、螺、鸟的化石,证明当时人们的饮食已经包括了鸟类和水生动物;15000年至10000年前,随着气候的变暖,在地层中发现了密密麻麻的螺壳,说明这一时期水产食物资源被集约利用,也证明了广东吃螺的历史已超过10000年。”此外,还发现了碳化的植物果实和淀粉粒,表明采集植物也是当时重要的生计方式。
除了烧烤,人们的烹饪方式也开始增多。刘锁强说,在清塘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7000年的早期陶器。“陶器的出现首先说明人类能够熟练地用火来烧工具,同时也和吃有关。除了直接在火上烤食物,人们还可以在水中煮食物。虽然当时陶器的胚质很松散,但也证明了当时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和生活水平比更早的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它的年代也证实了广东、广西、江西、湖南交界处的‘环南岭带’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的地区。”
清塘遗址的另一大发现是大量种类繁多的骨角磨机,其中包括一件作为随葬品的骨针。骨针是在大约13500年前的清塘一个女孩的骨架旁发现的,推测是她生前最喜欢的东西。“这根骨针打磨得很好。骨针、骨锥等工具的发现,应该与当时人们缝制动物皮做衣服有关。”刘锁强说。
新石器时代早期:
贝壳“堆积成山”,出现了最初的“砂锅”。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正式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刘锁强介绍,在此期间,出现在清塘遗址的吃贝传统被岭南人发扬光大。
1万年至7千年前,南宁邕江两岸开始出现贝丘。所谓贝丘,就是人们吃了牡蛎等贝类后,把吃剩的贝壳堆在一起,慢慢形成一个小土堆。这说明各种咸淡水贝类在当时岭南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广西相比,广东的贝丘出现较晚。在广东,距今一万年到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发现还是空白。李岩告诉记者,广东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距今7000 ~ 6000年的仙头岭文化,西起肇庆,东至海丰。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岩就在肇庆西江附近发掘了当地先头岭文化时期的贝丘。他发现当时人们吃的贝类80%是淡水贝类,20%是海水贝类。
李岩说,六七千年来,珠江口一直在不断变化。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相对较晚,有咸水贝类发现,说明当时肇庆仍处于珠江口的咸水和淡水交汇处,贝类一般生活在江底、湖底或水边的石缝中,便于人类采集。
与清塘遗址相比,先头岭时期的制陶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更多的带砂陶罐,类似于现在使用的陶罐。陶壁很厚,中间有沙子,非常耐烧。李岩的结论是,当时采集的贝类和其他鱼类通常用热水烫或煮;不仅出现了“砂锅”,仙头岭还出现了许多彩陶盘。李岩说,考古界普遍认为这些彩陶p
鲈鱼和海鲶进入食谱,最初的干酒吧出现了。
李岩介绍,在仙头岭文化之后,岭南地区出现了距今6000 ~ 5300年的古野北丘遗址。
近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崔永正与李岩共同编写古贝丘发掘报告。遗址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西江河畔,对岸是西樵山。李岩说,除了这个遗址出土的大量贝壳外,动物化石中还有狗、猪等少数哺乳动物;爬行的是淡水龟和甲鱼;啮齿动物有兔子、老鼠等。最大的动物是亚洲象。在植物中发现橄榄,说明岭南。。约在6000年前就开始采集和食用橄榄。
李岩,在古冶贝丘发现了两种鱼骨。一种是现代人常吃的鲈鱼,一种是海鲶。野生鲈鱼通常生活在海里,但它每年春秋两次洄游到河口,为的是春天产卵,秋天催肥。海鲶也有类似的习性。
“能够出现大量鲈鱼和海鲶的骨头,这证明古代人已经掌握了许多鱼类的洄游习性。他们不再靠天吃饭,而是已经吃到了科学和经验。”李岩说。
古冶遗址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干柱式建筑。据李岩介绍,这种建筑是。。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在古冶,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柱洞,这与甘兰风格的建筑有很大关系。柱式建筑是在地面以上的木(竹)柱底架上建造的房屋,以适应地面潮湿多雨的环境。
此外,李岩介绍,古冶和仙头岭在陶器方面没有太大区别。陶器主要用于烹饪,但陶罐种类增多,出现了储物用的陶器。
5000到4000年前:
墓葬区反映了岭北地区的阶层分化和文化交流。
古冶遗址之后的下一个千年,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增多,韶关英德岩山寨遗址、曲江石霞遗址都属于这一时期。考古人员表示,这一时期的遗存表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开始向岭南传播,岭南与岭北的文化交流逐渐加强,玉器、大米、小米也出现了。
刘锁强告诉记者,英德岩山寨遗址最早发现于2017年。从2019年至今,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燕山山寨考古发掘。根据初步结果,该场地面积较大,超过8万平方米,实际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历史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伸到距今约5500年至2500年的东周。“在这3000年里,燕山寨一直有人居住。就遗址的规模而言,它是同时期岭南地区最大的遗址。此前,更大的网站是石霞网站,面积只有30000平方米。因此,我们断定它应该是一个。。聚落遗址。”
刘锁强介绍:“近三年来,我们主要是对燕山寨遗址的墓葬区进行发掘。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高级墓葬以及平民墓葬,这表明当时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就墓葬出土的陶器而言,当时陶器生产比较发达,器物种类也很丰富,主要有壶、豆、盘、壶、釜、壶等。其中一些用于烹饪,制作餐具,饮用水和储存。较大的陶器直径为40至50厘米;在燕山寨的高级墓葬中也出土了玉质礼器。玉器的形状和工艺与良渚文化中使用的非常相似。此外,考古学家通过浮选在遗址中发现了碳化大米。”
李岩告诉记者,大约5000年前在石霞遗址也发现了大米。“过去我们认为大米和玉器一样,是从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传入岭南的。但最近发现,我们发现不仅有水稻,还有小米,更像是从长江中游传入岭南的。”
刘锁强认为,农业发展是cr
5000年前恰好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中华文明是多元的。这一时期,岭南也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宏大历史进程,与岭北地区产生了文化互动。“如果只是史料记载的话,恐怕我们以为,直到秦始皇统一。。,岭南和岭北地区才有了关系。其实早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甚至更早,我们就有了文化交流,燕山寨发现的米和玉就是很好的证据。”刘锁强表示,未来几年,他们将在燕山寨遗址居民区等其他区域开展大量考古工作,期待更多考古发现。
李岩介绍,在同一时期的石霞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房屋遗址的遗迹。“从房屋来看,当时面积已经比较大了,房屋建设是有规划的,房屋都在中间墓地周围形成了‘凹’字形。”
在这一时期,许多遗址中也出现了陶纺车。学者们普遍认为丝绸的出现相对较晚。那时候纺车织出来的纤维还是苎麻一样的野麻。纺织品的外观不同于以前用动物皮或其他东西做的衣服。它可以切割、装饰,还可以标记主人的身份。”李岩说。
4000到3000年前:
学会养猪制盐,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南北文明交流开放后,距今4000-3000年,岭南南部人民的衣食消费达到了较高水平。
李岩介绍,距今约3800年的东关村头遗址,是广东同期遗存中发掘面积最大、遗存最丰富、种类最多、出土遗物最多的贝丘。他曾经在这个地方进行过考古发掘。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有6143具动物遗骸标本,其中可以辨认的动物有:水鹿、梅花鹿、犀牛、虎、猪、狗、野猫、豪猪、大象、龟、鳖等。陆生动物的骨骼中,猪的下颌骨出土最多,共400多块。
200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考古学家研究了这些猪的骨头,有了惊人的发现。“90%的猪死时都在2岁左右,只有少数母猪能活到5岁。”李岩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意义重大,因为猪的青春期大约在2岁左右结束,然后它们几乎不长肉。古代人猎杀的野生动物要么很幼,要么很老,村头遗址出土的猪显然不符合这个规律。这证明当时人们就开始饲养家猪了,饲养水平很高。”
武器如石戈、石矛、石簇等。以及古丈、张世、张雅等礼器。村头遗址也有出土,其中出土的18件张雅为岭南之最。李岩告诉记者,张雅是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村头遗址出土的张雅表明,当时岭南人已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不仅仅是长江流域。
在此期间,关于人类饮食习惯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在珠海的东澳湾遗址。李岩介绍,在东澳湾,当时的岭南人已经学会了制盐。“我们在做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像火炉的东西,但不是火炉,而是葫芦形的,有三四个炉眼,旁边堆着很多陶罐的碎片。其形制与良渚文化晚期在宁波发现的制盐工具极为相似,在广东的发现得到了国内盐业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水成的高度认可。”李岩告诉记者,盐出现后,不仅烹饪的菜肴味道更好,而且人们的身体也会更健康。“我们分析了当时的制盐方法,就是把海水引到某个地方,让阳光先照射,让海水浓缩。然后,把水放在容器里,底部用柴火加热,把水蒸发掉,盐留在锅底。”
此外,在此期间,岭南人的生活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例如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演变,3000年前,进入西周以后,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这也说明岭南地区与中原文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李岩介绍,博罗横岭山出现了西周中期至战国时期的青铜鼎钟。“这说明当时在岭南,已经出现了‘钟馗食客’之家。人们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当时社会的物质丰富程度超乎想象。”
李岩还介绍说,在这一时期,人们的住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房子的屋顶通常是茅草盖的。到了战国时期,瓦片从岭北传入岭南地区,人们开始用瓦片搭建屋顶,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直到秦统一之前,岭南的房子和北方的没有太大区别。
在穿着方面,人们的衣服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装饰。比如小件的玉饰开始增多,各种串珠显示了人们的审美。这与新石器时代几乎所有的玉器都是象征性身份明显不同。
李岩总结说:“从目前岭南史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5000年前,岭南文明是华夏早期文明的‘家族成员’之一,这与后来秦统一岭南并纳入。。王朝版图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文化认同使岭南与整个北方地区紧密结合,最终演变为。。。”
来源:广州日报
关于石器时代和陶器时代的作品更多网友观点如下
海棠文学小说网站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小说阅读网,但是这个网站经常会出现过期,打不开的现象,而且网址也会经常的换
2022-12-17